太阳成集团tyc234cc(中国)股份有限公司 - 百度百科

网站首页 > 新闻中心 > 科普知识 > 新冠肺炎疫情常用化学消毒剂的健康危害及其防护

新冠肺炎疫情常用化学消毒剂的健康危害及其防护

2021-06-18

      “新冠肺炎”疫情是一场严重危害人类健康以及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大疫情。化学消毒剂是有效阻击新冠肺炎疫情蔓延、实现疫情精准防控的重要手段。然而,过量使用化学消毒剂以及防护意识薄弱已成为当前疫情防控中较为关注的问题。这些化学消毒剂本身均具有一定的毒性,特别是过量使用时有可能导致明显的健康危害甚至危及生命安全,其毒性风险值得高度重视和警惕。由该病毒引发的全球性新冠肺炎疫情到目前为止仍然在全世界,特别是欧美国家肆虐。为规范化学消毒剂使用方法和应注意的问题,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颁布了《消毒剂使用指南》。

 

      然而过量使用或不当使用消毒剂以及防护意识薄弱仍然是疫情防控中较为突出的问题。如各式各样的“消毒屋”、“消毒通道”,车辆轮胎、室外街道及空气的大面积消毒,“84”消毒液与洁厕灵混用等相关报道层出不穷,因消毒剂过量或不当使用引起的中毒事件也时有发生。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所使用的大部分消毒剂主要有效成分是化学物质,本身具有一定的毒副作用,特别是过量或不当使用对人体健康的危害更不容忽视。这些化学消毒剂一般具有较强的腐蚀性、氧化性和刺激性,可以通过吸入、误食和皮肤黏膜吸收等多种途径进入人体,引起皮肤黏膜灼伤、过敏、干燥、发炎,眼睛烧伤、红肿,严重时可致失明,还可引起咳嗽等呼吸系统刺激,头痛、头晕、失声等神经系统症状,以及肝肾功能改变等多种不良影响。有些消毒剂也可对环境造成危害,引起水体的污染以及对鱼类等动物的毒性,危及环境和生态安全。过量使用的消毒剂残留在环境中,成为新的污染源,还会进入食物链,通过生物富集作用,加剧对人类健康的危害。本文重点针对新冠肺炎疫情期间常用化学消毒剂,综述其对人体的健康危害及中毒防护措施。

 

一、常用化学消毒剂及其健康危害特征

1.1 醇类消毒剂

 

      目前常见以乙醇和异丙醇作为局部消毒剂,医院常以 75% 的酒精作为消毒剂。醇类消毒剂对细菌和有胞膜的病毒有效,对细菌孢子和无胞膜病毒无效。其主要使用方式有浸泡、擦拭和局部喷洒等,常用于皮肤、物体表面消毒。许多免洗手消毒液的主要成分就是酒精。但不可将酒精用于大面积喷洒,也不建议用于黏膜消毒。醇类消毒剂最常见的不良反应是黏膜和皮肤刺激。乙醇会导致皮肤较强的脱脂效应,其中以75%~80% 酒精浓度的产品干燥程度最大。醇类消毒剂广泛用于手部消毒,疫情期间医护工作人员使用尤为频繁,因此有可能进一步增加了职业性皮炎的风险。临床研究表明,将 70% 的乙醇多次用于前臂皮肤后,通过检测皮肤表皮失水、电容、视觉干燥和视觉发红等指标,发现皮肤表皮水分出现显著流失。体外试验发现,乙醇和异丙醇对皮肤角质形成细胞代谢活性和细胞因子分泌均有影响,但乙醇影响较轻。乙醇的吸入中毒相对少见,但大量吸入浓缩的乙醇蒸汽会对呼吸道有刺激作用,可能损伤到交感神经、视觉神经和大脑细胞,促使头痛,严重的还会成为酒毒性精神病患者。乙醇进入体内其代谢产物乙醛与细胞内外的蛋白质发生反应,破坏蛋白质的结构与功能,另外乙醇解毒过程中产生的活性氧使细胞膜受到氧化性损伤,从而改变或破坏膜结构和膜功能,最终导致组织和器官的损伤。

 

1.2 含氯消毒剂

 

      含氯消毒剂是指溶于水产生具有灭杀微生物活性的次氯酸的消毒剂,其灭杀微生物有效成分常以有效氯表示。这类消毒剂包括无机含氯消毒剂(如84消毒液、次氯酸钙、氯化磷酸三钠等) 、有机含氯消毒剂( 如二氯异氰尿酸钠、三氯异氰尿酸、氯铵 T等) 。主要用于物体表面擦拭或喷洒,较少用于皮肤消毒。

 

      含氯消毒剂具有一定的氧化性、腐蚀性以及致敏性。其主要毒理学作用是致敏性,以及强氧化性导致的组织、机体过敏反应及损伤。一般家用消毒剂有效氯的含量不超过10% 。高浓度的次氯酸盐对黏膜、眼睛和皮肤有较强的刺激性,并可引起牙齿损害。接触高浓度次氯酸钠可引起皮肤灼伤或溃烂、眼睛腐蚀伴有角膜或结膜溃烂及失明。吸入高浓度的含氯消毒剂烟雾会易引起严重的肺部刺激,进而引起咳嗽或窒息、肺水肿,严重时可致死亡。含氯消毒剂与洁厕灵类等酸性化学物混合时会产生有毒的氯气,过量吸入可致人死亡。除此之外,饮用水含氯消毒剂的副产物如三卤甲烷、卤代乙酸、卤代苯醌等,已成为影响人类健康的公共卫生问题。毒理学研究显示,这些副产物具有遗传毒性、致突变性、细胞毒性、生殖发育毒性和致癌性。流行病学调查研究显示,某些卤代烃类的消毒剂副产物可不同程度地影响胎儿的发育,导致流产、早产、死胎、宫内发育迟缓、低体重儿、神经管畸形、口唇畸形、心脏畸形、后鼻孔闭锁生殖危害,其生殖发育毒性值得高度关注。

 

1.3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

 

      过氧化物类消毒剂具有强氧化能力、杀菌力强和杀菌谱广等优点,是目前疫情防控中使用最为广泛的消毒剂之一,主要包括过氧化氢、过氧乙酸、臭氧、二氧化氯和高锰酸钾等。过氧化物类消毒剂有强腐蚀性和刺激性。过氧乙酸已广泛应用在医疗机构及公共场所消毒中,随着过氧乙酸使用量的逐年增加,包括大量医务人员在内的过氧乙酸职业接触人群也在不断增加,过氧乙酸对职业人群的健康影响也备受关注。高浓度的过氧乙酸可致眼、皮肤、呼吸道明显刺激反应; 因高浓度吸入或误食等摄入后可致肺水肿,消化道灼伤等病理改变。过氧乙酸的毒作用机制主要是其强氧化性,遇有机物可发生化学反应释放出新生态氧而起氧化作用,对细胞或组织产生强氧化损伤作用。很多毒理学研究也表明,过氧乙酸在一定浓度下会引起眼刺激反应、呼吸道急性损伤及生殖毒性等。

 

1.4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类消毒剂 

 

      双胍类和季铵盐类消毒剂属于阳离子表面活性剂,这类消毒剂因性能温和、腐蚀性和刺激性较小、具有良好的杀灭细菌繁殖体的效果,在消毒领域得到广泛应用。常见有氯己定( 洗必泰) 、聚六亚甲基胍、苯扎溴铵( 新吉尔灭) 、百毒杀( 以二癸基二甲基溴化铵) 等。阳离子表面活性剂属于中低效消毒剂,在医院一般用于非关键物品的清洁消毒,也可用于手消毒。

 

      阳离子表面活性剂消毒剂虽然相对安全、刺激性小,但如果使用不当可引起轻度至重度的皮肤和黏膜刺激。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关注于这类消毒剂的不良反应。2016 年韩国发生了由加湿器消毒剂引发的约 200 万人不良反应的公共卫生事件,引起广大关注。其加湿器消毒剂的已知主要成分是聚六亚甲基胍( PHMG) 。聚六亚甲基胍( PHMG) 导致的患者死亡分析显示主要是肺部疾病,例如肺纤维化,且长期暴露可能会引起肝脏、肾脏等其他器官的损伤。许多研究表明苯扎溴铵( BAC) 对人体皮肤有刺激性,在动物研究中也发现了BAC 的高毒性作用,有研究表明用于喷雾形式的苯扎溴铵( BAC) 与其辅助成分三甘油( TEG) ,气管内滴注BAC( 400 μg / kg) 对大鼠的肺组织有毒,而TEG的浓度( 最高1000 μg / kg) 未显示任何有害作用,但无毒剂量的组合BAC( 200 μg / kg) 和TEG( 1000μg / kg) 却明显促进了大鼠的肺损伤。此外,一些研究证实二癸基二甲基氯化铵会增加许多引起肺纤维化的炎症标志物。

 

1.5 醛类消毒剂

 

      醛类消毒剂是一类广谱的消毒剂,能有效杀死细菌、真菌、病毒,分枝杆菌和细菌孢子。甲醛和戊二醛是最好的熏蒸消毒剂。甲醛水溶液称为福尔马林,是一种杀菌力极强的消毒剂,它能有效地杀死各种微生物,包括芽孢,但杀菌时间较长。戊二醛是一种优良的器械消毒剂,常用于医院内窥镜及麻醉用具、温度计、橡胶和塑料制品的消毒,而其副作用比甲醛轻微得多。

 

      甲醛是一种国际公认的致癌化学物质,其主要毒性机制是进入体内直接与生物大分子结合形成不稳定加合物,导致DNA损伤,同时甲醛可能导致某些DNA修复酶表达下调,DNA 损伤不能正常修复,最终导致基因突变和细胞的死亡。另外,甲醛还能促进癌细胞的增殖。长期暴露甲醛可引起鼻咽癌、白血病等。甲醛暴露可通过不同的途径发生,包括吸入或直接接触皮肤或不慎溅入眼睛或摄入胃肠道,作为消毒剂甲醛暴露的常见影响是由眼睛和上呼吸道黏膜刺激引起的各种症状。吸入甲醛后通常可引起咳嗽、气短等慢性症状,导致支气管炎和哮喘加重。甲醛也属于一种环境致敏原,可引起接触性皮炎和黏膜刺激,浓度达到0.05% 时便可引起过敏性紫癜。 戊二醛对皮肤和黏膜均有很强的刺激性。接触这种化学物质可能会加剧哮喘、引起过敏性接触性皮炎。同时戊二醛通过医院废水释放到环境中会影响水体中的生物,在自然环境中,已证明戊二醛对温水和冷水鱼同样有毒,对咸水鱼类的毒性比淡水鱼类略低。

 

1.6 含碘消毒剂

 

      含碘消毒剂对多种细菌有效,如结核细菌、真菌和病毒。碘酒可用作皮肤伤口的消毒剂。临床常用的含碘消毒剂包括碘酊和碘伏以及复合碘消毒剂,可以用于皮肤、黏膜消毒,体温计消毒,手术器械和其他装备的消毒,肠线和外科缝线消毒。一般碘酊的使用浓度为20g/L,碘伏使用浓度为3 000~5000mg/L。

 

      与酒精相比,碘伏引起的刺激更小,而且用途广泛、效果确切,可接受性较好。但通过长期及大量人群的使用,碘类消毒剂的不良反应也逐步显现出来。碘伏的不良反应主要是引起过敏和对皮肤、黏膜的刺激,严重者可发生喉水肿、哮喘样发作或休克。毒理学试验中家兔的刺激性试验显示,复合碘的有效浓度为5000mg /L时对完整皮肤和破损皮肤无刺激性,对阴道黏膜有极轻刺激性。另有报道称,含碘消毒剂常用来对奶牛乳房表面消毒,碘通过乳头通道孔被吸收到血液中增加牛奶中的碘含量,使牛奶中的碘含量平均增加68 μg /L,从而导致人体碘摄入的增加,引起不良反应。

 

二、化学消毒剂的安全使用及防护措施

2.1 化学消毒剂的安全使用

 

      所有消毒剂应严格按照具体产品说明书的要求正确使用、操作和储存。消毒剂应标识清晰,置于避光、通风、阴凉干燥处密闭保存,并且远离火源。存放在儿童不易接触的地方,以防误食。勿将含氯消毒剂与酸性试剂共放一处,以免发生化学反应产生氯气。强氧化性消毒剂应远离易燃物及货源,并禁止与还原物共贮共存,以防爆炸。配制和使用化学消毒剂时,应做好个人防护,佩戴口罩和手套,必要时佩戴护目镜,避免接触皮肤和黏膜。熏蒸消毒时,人员不要在消毒地点停留,消毒完毕后,通风1~2 h再进入消毒地点。

 

2.2 化学消毒剂的中毒防护要点

 

2.2.1  黏膜、皮肤损伤 

 

      如果消毒剂不慎进入口腔,应用大量清水冲洗口腔。若不慎溅入眼睛,应立即用大量流动的清水或生理盐水冲洗至少 15 min,必要时给予抗生素眼药水及可的松药水进行滴眼治疗。皮肤接触后用大量清洁水或生理盐水冲洗局部皮肤至少15min,然后脱掉被污染的衣服。皮肤接触过氧化物消毒剂后也可用 2% 碳酸钠溶液冲淡;接触酚后可用体积分数10%的乙醇冲洗受侵害部位的皮肤以中和酚,而后用浸油敷料包扎患部以进一步排除酚,严重时应就医。

 

2.2.2 吸入中毒 

 

       如果不慎吸入消毒剂蒸汽,应将受伤者移动到空气新鲜的地方,令其躺卧,保持呼吸道通畅,注意保暖和保持安静,如出现呼吸困难,及时给予吸氧及对症治疗,如呼吸停止,立即进行人工呼吸。必要时施行心肺复苏,若有喉梗阻症状,酌情行气管切开;应早期雾化吸入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减轻黏膜水肿,防止细菌感染,必要时使用呼吸机治疗。

 

 

2.2.3 口服中毒 

 

      若不慎误服化学消毒剂,可口服生蛋清、牛乳、豆浆或氢氧化铝凝胶,以保护消化道黏膜,浓度高、剂量大者可考虑谨慎洗胃,不主张催吐和使用酸碱中和剂,以免对消化道造成进一步损伤。误服含碘消毒剂可口服淀粉溶液中和游离碘。甲醛中毒后服用浓度30g /L碳酸铵或150g /L乙酸铵100 mL,使甲醛变为毒性较小的六亚甲基四胺。治疗甲酚消毒剂中毒者,可先口服30~60mL植物油,然后口服牛奶或氢氧化铝凝胶口服牛奶、鸡蛋清或活性炭。适当静脉给予利尿剂以促进毒物排泄,肌肉注射异丙肾上腺素加强血液循环以抗休克。

 

      化学消毒剂中毒后可引起全身中毒症状,应注意加强脏器功能的对症支持治疗。纠正水、电解质紊乱及酸碱失衡,保持机体内环境稳态。可使用肝素等药物进行抗凝治疗,预防深静脉血栓形成。如果发生过敏反应应及时给予抗过敏药物。

 

      综上所述,在使用化学消毒剂时需合理、适量,避免过度过量消毒对人体或环境产生毒害作用。同时,根据化学消毒剂的性质采取适当的预防和保护措施,可确保消毒工作的安全性和有效性。

 

为你推荐

欢迎您给我们提出问题,我们将尽快与您取得联系!

*
*